越是长大,越是忘记了儿时最简单的快乐

如题。

【1】儿时的那个电脑“天才”

记得小时候,快乐于我往往很简单。也发现小时候的自己需要去顾忌到的事情真得很少,因为从小学到高三,每天的目标都很明确。不用担心生计,唯一需要担心的,就是如何从全班10多名升到全班前五。

那时候,让我觉得受鼓舞的东西,往往就是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。

那时候,快乐于我,真的很简单。

而获得快乐的方式,也非常直接——比如当时一个对做网页完全白痴的我,借了我那时正在读高中的表姐的计算机教材,然后用了一个寒假的时间学习如何用word做网页,学习简单的HTML语言,然后拿着非常稚嫩的网页作品去参赛,索性还得了优秀奖。

然而,我那个时候过得非常充实,9岁的我,学习怎么上传网页到FTP站点,学习ASP语言,学习dreamweaver,然后,在初中的时候,我的网页作品终于跨出了一小步,拿到了四川省的三等奖。

那个时候同学们觉得我是天才,而我自己到不以为然,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创造中,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,虽然当时爸妈觉得我是在做无用功。

我当时非常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小站,每天更新日志,然后找素材。跟其他人交换友情链接。每天关注自己网站的点击量,直到有一天,QQ出了QQ空间,后来也有了新浪博客,于是自己做的网站,也就这么荒废了。

【2】儿时的那个文人

我觉得我初高中的时候是一个文人,至少自己每周会有写东西的习惯,有时候偶尔发发牢骚,有时候像个愤青一样写写对于世道不公的怒骂,然后被班上的同学笑称我的文风就是豪放派,而班上另外一个喜欢张爱玲的女生,则被班上的同学称之为婉约派。

似乎所有人都喜欢婉约派的文风,包括我的初中和高中老师。

那个时候的高分作文,就是看谁的遣词造句更优美,看谁的诗词底蕴更深厚。而对于一个习惯写议论文和愤青文的我来说,60分的作文满分,能够拿到50分以上也就算一个奇迹了吧。

初中那会儿在婉约派的刺激下,我记得我真真切切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,思考我的作文到底应该怎么写,然后那个时候似乎仅仅用了一夜的时间在漆黑的屋子里冥思苦想,终于被我悟出了“真谛”。我在炼句上下足了功夫,终于,语文老师重新开始欣赏我的文章,也终于,一次次被当做范文,而那些范文,是我纯粹为了装逼而写的我自己都觉的晦涩难懂的文章。

甚至于有一次为了参加作文比赛,我用我爸的笔记本电脑打作文,后来我爸的电脑在单位被小偷给偷走,后来警察抓住了小偷并通过了作文里面我的署名找到了我爸归还,那个时候我爸单位上的人都说我立了大功,想要来看看我那篇“立了大功”帮助警察叔叔破案的文章,结果爸单位上的叔叔完全不相信那文章是出自一个高一学生之手。

因为确实,太过于抽象了。

那个时候快乐吗?应该是快乐的吧。不过那快乐却不同于小学做网页带给我的快乐,因为那快乐建立在一些不纯粹的动机上,而那时候写作文,似乎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观点,反倒,是被某种功利心所驱使,而写一些我自己也觉得抽象的不明所以。

但现在,毕业了,踏入了工作,纯粹的快乐对我而言,似乎更加的困难了。被领导表扬工作出色而快乐?还是说自己的学生因为成绩上的进步而快乐?还是说,仅仅是去到男票所在的城市见他一面能够带给我快乐?

而这样的快乐,又能维持多久呢?这样的快乐,真正是我们追求的ultimate goal吗?还是说,我们人类,终其一生,都在追求看似可以触碰但却永远无法企及的快乐?


评论

© Fatima_阿万 | Powered by LOFTER